1、压轴戏指压轴子的戏曲节目,一般是指戏曲的倒数第二个节目,常用来比喻令人注目,最后出现的事情。
2、过去的剧本写成一长卷,卷的底部有一卷轴,就像装裱国画的画轴,因长卷的最后一戏靠近木轴,所以称为大轴。
3、大轴前面的戏,也就是倒数第二个节目称为压轴,中间的戏称为中轴,前面的戏称为早轴。实际上就是以画轴的每一位置的名称来代替演出戏码的排列次序,好像一场演出就是向观众展示一幅多彩的画卷。
什么是压轴戏?什么是压轴?
现在,很多人用“压轴戏”来形容最后一个节目或非常令人期待的事物,但是这其实是一个误区。压轴戏指的实际上并不是最后一出戏,而是倒数第二场戏。“压轴”本是京剧的术语。旧时京剧戏班编写剧本叫“打本子”,将台词用毛笔写在长纸条上,卷起来好像一轴画卷。第一出戏叫“开锣戏”或“帽儿戏”,第二出叫“早轴”,第三出叫“中轴”,第四出叫“压轴”,最后一出叫“大轴”。“压”有“迫近、接近”的意思,压轴戏原本指迫近大轴的戏,即大轴前的一出戏。
但是为什么人们常常把压轴戏当做最后一场戏呢?这是因为压轴戏占据了戏里面最重要的位置。一场完整的京剧通常长达五个小时,第一出多是一些简单的戏,所以叫“开锣戏”,意思就是好戏就要上演了。开始时,最后一出大轴戏常安排一出热闹的武戏,但是有些看戏的达官贵人往往等不到最后一场戏,就提前离场了。所以,京剧戏班安排剧目时就把重点放在倒数第二出,派出戏班里的名角演出。在最后则安排一些无足轻重的玩笑戏或小打小闹戏,所以最后一场戏又有了一个名字——“送客戏”。久而久之,大轴戏似乎已经可有可无,倒数第二场的压轴戏看起来更像是最后一出戏。
压轴戏是整场戏中的重中之重,是全戏的精华所在。戏剧演到压轴戏时,往往到了矛盾的高潮之处。演出时唱词和表演并重,能演出压轴戏的必是水平很高的“台柱子”之类的演员。所谓“好戏在后头”,这个“后头”指的应该就是压轴戏。
人们把压轴戏当做最后一出戏,还要和“压台戏”有关。我国的一些剧种把演出的最后一出戏称为“压台戏”,意思是这一出戏质量最高、分量最重,能压住全台,能使观众看到最后。压轴戏的意思和压台戏基本一样,这也导致人们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。
所谓的“压轴戏”并非字面上所指的最后一个演出的节目,它是京剧中的术语。在京剧形成今天这种表演形式之前,一场戏通常是由5出戏构成的。当时的京剧一般在下午一两点钟的时候鸣锣开演,直到午夜散场。在长时间的演出中,为了吸引观众眼球,迎合观众生活规律,戏曲演员将整场演出分成了5大块。
鸣锣开唱便算“开锣戏”,唱了一两个小时之后,观众明显有些困乏。演员就会抖出些提神的剧目,给观众缓解一下疲劳。这出叫“早轴子”。到了傍晚时分,在观众有些饥肠辘辘,准备回家吃晚饭的时候,戏班子便抬出一场闹戏,暖暖场,这个环节叫“中轴子”。待到大家吃饱喝足,戏班子便开始整场演出的正戏部分,精彩的节目也开始登台亮相了。到倒数第二场的时候,吊了观众一天的胃口,该是表演精彩绝活的时候了,这场戏中,一般会请出班子里的名角出场。所以,整部戏里,前后几出戏都是为倒数第二场名角儿演出作铺垫的,因而倒数第二场被称为“压轴戏”。也唯有这一场,最让观众叫好。整部戏曲唱到这个时候,夜深了,戏也渐渐接近尾声了。最后,为了表示感谢,戏班通常会安排一场“送客戏”,称为“大轴子”。这场热闹的武戏结束后,观众也就散了。
随着京剧的不断发展,这样的演出形式渐渐被一整部完整情节的戏曲曲目替代。但是“压轴戏”这个戏曲术语却被人们保留下来,并在其他领域更广泛使用起来。人们借助于戏曲中“压轴戏”,表示最精彩的演出部分。
北京茶园演戏图 清光绪年间戏台上有多人表演,伴奏者4人,所用乐器有拍板、板鼓、二胡、唢呐、锣等。清乾隆年间以来,茶园即是剧场。清代包世臣《都剧赋序》说:“其开座卖剧者名‘茶园’……其地度中建台,台前平地名‘池’,对台为厅,三面皆环以楼。”当时春台、三庆、四喜、和春四大徽班都在茶园演戏。因为清代每逢国丧期间,各娱乐场所都不能化装演戏,演员们无以为生,只能在茶楼清唱。以后,戏园便附售客茶,遂称戏园为茶园了。
北京茶园演戏图 清光绪年间戏台上有多
本文地址:http://dufengvip.cn/post-1267.html
未标注转载均为本站远程,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: